近期,中巴关于歼 - 35A 战机的采购谈判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印度媒体率先披露双方因 “特殊安全条款” 陷入僵局,这些条款包括维修需在中国技术人员监督下进行、机载计算机植入不可破解的定位芯片以及未经中国允许不得对机体进行任何改装。为什么中国需要做出这么多措施,原来以前我国出售给巴基斯坦的无人机,它就转手给了土耳其,然后土耳其大量仿制,导致我国损失惨重,以及上世纪 80 年代,中国出口的某型导弹制导系统被第三方破解,导致同类武器出口大幅缩水,也给国家军工带来了巨大损失。
中国坚持这些特殊安全条款,实则是对核心技术主权的坚决捍卫。歼 - 35A 作为中国最先进的第五代隐身战斗机,其技术含量极高,隐身涂层中掺杂的纳米级稀土颗粒、航电系统复杂的算法等,都是中国军工多年研发的成果。技术一旦泄露,不仅会被对手破解,损害中国的安全利益,也会对合作国造成不利影响。
从国际视角来看,这种技术保护措施并非中国独有。全球仅中、美、俄三国拥有完整的五代机制造能力,美俄在军售中同样设置了严格条款控制技术流出。美国的 F-35 严格限定维修机构和系统权限,俄罗斯出售 S-400 也要求买家不得私自转卖或改动。中国采取相似措施,既是遵循行业惯例,也是保护国家战略资产的必然选择。
在南亚复杂的军事格局下,中巴合作有着深刻的战略意义。印度近年来军费大幅增长,采购法国阵风战机、推动 “印太战略” 联盟,意图确立在南亚的主导地位。而巴基斯坦现役的 F-16 大多为三十年前的旧款,急需更新换代以维持空中威慑。中国既希望支持巴基斯坦提升国防实力,又必须防止先进技术落入印度手中,否则将削弱中巴战略合作的意义。
与美国对巴基斯坦的军事援助不同,中国向巴基斯坦提供的武器和弹药稳定可靠,不受政治因素干扰。2019 年印巴冲突期间,美国曾迟缓提供 F-16 弹药,严重影响了巴军作战,这一事件让巴基斯坦深刻认识到依赖单一国家军援的风险。因此,中巴军事合作的稳定性和可靠性,成为双方互信的重要基础。
军售交易背后,还是国际货币与资源的博弈。美国军售惯用美元结算,将买家资金控制在美联储体系内,以形成 “钱袋子” 话语权。而中巴近年来尝试人民币结算,并用棉纱、铜矿等资源置换部分货款,这种创新的贸易模式,既摆脱了对美元的过度依赖,也为双方合作注入了新的活力。特殊条款背后隐含的信号是:技术归中国管控,资金也需按照中国规则运行。
巴基斯坦国内对特殊条款存在争议,反对派指责中方条款 “丧权辱国”,担忧若中国断供配件,战机将变成废铁。然而,军方深知依赖美国 F-16 多次遭遇备件卡脖子的痛苦,尤其是 2019 年冲突时的实际困难让他们记忆犹新。因此,在谈判中,双方都在探索妥协方案。有消息称,中国可能开放部分航电维护权限,以换取巴方接受定位芯片的技术限制;巴基斯坦则寻求将瓜达尔港部分运营权纳入合作,用港口收益抵消货款,一个 “军事 - 经济 - 地缘” 利益闭环正逐渐成形。
最终方案可能包括 “战时豁免条款”:平时定位芯片全开由中方监管,战时可临时关闭,且中国在巴设立区域维修中心,既控制技术又创收服务费。这种安排既维护了中国的技术安全,又保证了巴方的作战灵活性,体现了双方的智慧和平衡。
印度媒体高调爆料所谓 “苛刻条款”,其真实意图是制造中巴分歧,缓解自身军事压力。近年来,巴基斯坦歼 - 10CE 战机在实战中屡获佳绩,令印度空军感到威胁。印度媒体的炒作缺乏确凿证据,且忽略了国际军售普遍存在的技术保密要求,美国、俄罗斯对盟友军售同样设定类似条款,都是为了维护自身利益。
中国向巴基斯坦出口歼 - 35A,还需综合考虑自身生产能力和地区战略平衡。即便巴基斯坦确认采购,实际交付仍需根据中国生产节奏调整。巴基斯坦国防部长已否认 2026 年交付的传言,暗示谈判仍有余地。
从中巴歼 - 35A 采购谈判来看,国际军售从来不是简单的买卖关系,而是涉及技术安全、地缘政治、经济利益等多方面的复杂博弈。中国在坚守核心技术主权的同时,也在与巴基斯坦寻求利益平衡点,这种平衡不仅有利于中巴关系的稳定发展,也将对南亚地区的和平与稳定产生深远影响。印度媒体的炒作难以撼动中巴之间深厚的战略互信,中巴合作的未来值得期待。